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2025年2月20日,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调研团队深入衡山县,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衡山皮影戏展开调研。活动由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牵头,旨在探索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现状与文化价值,并直面其传承过程中“后继无人”的核心问题。

调研队员与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在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调研
传承困境:青黄不接,技艺濒危
上午九点,全体调研队员抵达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当天的调研。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朱湘维陪同调研团队并主持专题座谈。朱主任代表中心对调研团队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在致辞中强调:“衡山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重要支脉,自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始终肩负着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朱主任系统阐述了这项非遗艺术的三大核心特征:其一是地域性,根植于衡岳文化沃土,融合地方戏曲、民俗与雕刻技艺;其二是传承性,通过师徒口传心授延续六百余年艺术基因;其三是唯一性,独有的“七紧八松”戏班建制与“衡山官话”唱腔体系形成独特艺术标识。同时,队员们对非遗传承人张好好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了解衡山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以及当前面临的传承困境。
下午,全体调研队员和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前往衡山皮影戏传承人谭铁吾老师家里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谭铁吾坦言,尽管自己年逾古稀仍坚持表演,但年轻一代对皮影戏的热情日益淡薄。“愿意静心学艺的年轻人屈指可数,不希望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失。”目前,衡山皮影戏的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年轻学徒寥寥无几。传统技艺的复杂技艺、表演收入微薄以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使得衡山皮影戏的传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调研团队在访谈中发现,这项千年技艺正遭遇三重传承压力:其一,技艺习得周期漫长,从雕刻到表演需十年磨砺;其二,传统戏班单场演出收入不足千元,难以维持生计;其三,短视频等新兴娱乐方式加速年轻群体审美迁移。夜幕降临时分,调研团队返程的车灯划破山间暮色,这份凝结着六百年光影智慧的民间瑰宝,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经历着活态传承的生死突围。

皮影戏传承人介绍目前该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
文化守护: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多措并举
面对困境,衡山县文化艺术中心积极行动,多维度支持非遗传承。中心主任朱湘维表示:“衡山皮影戏的传承性、唯一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为此,中心通过三大举措助力保护:
1.搭建传承平台:定期组织非遗进校园、社区展演活动,扩大皮影戏影响力;
2.深化校地合作:与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调研,推动学术研究与技艺创新;
3.扶持传承人:为代表性传承人解决传承补助经费,鼓励其收徒授艺。
调研期间,中心还安排团队成员与传承人深度交流,观摩皮影制作与表演。两场《赵匡胤》和《西游记》选段的精彩演出,让年轻学子直观感受到衡山皮影戏“以光塑影、以影叙情”的独特魅力。
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探索
衡阳师范学院带队教师曹改平博士指出:“非遗传承不能仅靠情怀,需探索市场化路径。”调研团队建议,结合数字化技术开发皮影戏文创产品,或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吸引年轻群体。朱湘维主任对此表示支持,计划年内启动“皮影戏青年传承人培养计划”,联合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为技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调研队员与非遗传承人、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集合合影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对衡山皮影戏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衡山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的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廖佳欣,摄影:谢若晖,初审:曹灿,终审:胡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