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动态全部内容 - 正文

走进课本之外的统计世界——探秘统计工作的多维图景

编辑:数学与统计学院   发表日期:2025年05月12日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2025年5月9日上午,衡阳师范学院2022级统计学专业学生在我校东校区数学楼317教室开展统计学专业见习活动。本次实践教学活动邀请讲座专家是衡阳市统计局服务业科李林科长。本次讲座由统计学专业负责人曹灿主持,2022级统计学一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李科长讲座的主题是《走进统计局的奇妙世界--当数据侦探讲民生故事》。本次讲座主要讲解统计局的“神秘组织”、统计局的“三大普查”、统计局的常规统计工作、数字背后的人间烟火和互动交流等几个方面。在大多数人眼中,统计工作或许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报表。但当我们真正走进基层统计人的日常,会发现这里跳动着经济发展的脉搏,承载着万家灯火的温度。今天,让我们以衡阳市统计局服务业科李林科长的讲授,揭开统计工作的“多维世界”。

一、多维结构:微观视角里的经济万象

“千元与万元的单位转换,看似简单,却可能影响宏观决策的精度。”李林科长笑着谈起工作中的“数字哲学”。在服务业科的办公室里,统计员们正紧盯屏幕,追踪新兴行业的动态:从直播电商到智慧养老,每一组数据的波动都折射着新经济业态的活力。而面对小微企业“账本难寻”的困境,统计人化身“数据侦探”,用耐心和专业为企业梳理出真实的经营图景。

二、三大普查:丈量时代的标尺

每隔5年、10年的周期性普查,如同给国民经济做“全身扫描”。第七次人口普查中,99.8%的自主填报率背后,是统计员们不辞辛苦进入警局查询电子终端的身影。他们曾为流动人口反复核对信息,也曾帮助独居老人完成手机填报。“这些数据未来会变成社区养老院的床位、新建学校的规划。”李林科长如是说。

在经济普查前线,“五经普”首次将投入产出调查纳入其中。企业通过电子报表实时上传数据,像拼图般还原出产业链的全景。而在田间地头,农业普查员正用“竹竿标记法”丈量土地——卫星定位与传统勘测的结合,让每一寸耕地都有了“数字身份证”。

三、常规调查:数字背后的温情故事

统计工作远不止于报表。工业统计员会从订单波动中发现原材料市场暗涌,服务业观察员通过“停车位饱和度”透视商圈活力,投资统计组甚至能从烂尾楼数据中预警区域经济风险。

李林科长更是讲述了一个温情故事。某次核查中,企业经理因数据异常紧张冒汗。该企业统计员却层层溯源,发现竟是新入职统计员操作失误造成。最终通过统计专题培训化解危机。更是在之后因为这次培训使得该企业的数据获得了市里的认可和放心。该企业也为此赠予统计局一副锦旗。数据会说话,但更需要懂它的人倾听。

结语:统计,一场人与时代的对话

从田间到云端,从社区到企业,统计人用数据编织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经纬网。他们深知,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真实的生活——可能是菜市场摊主的营收,也可能是工厂机器的轰鸣。正如那句:“为国统计,为民调查”,这份事业既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

未来,随着电子化采集、多部门协作的深化,统计工作将更精准地触摸经济脉动。而永远不变的,是统计人对真实性的坚守,以及那份“让数字有温度”的初心。这或许正是统计世界的魅力:它用理性丈量世界,却始终饱含人间烟火的热度。

最后,李科长对同学们寄予厚望。勉励大家在统计学学习过程中,既要夯实理论基础,更要注重实践应用,努力成长为"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干"的复合型人才。他强调,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无论在公共治理还是企业决策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希望同学们未来能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扎实的统计素养服务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曾文俊,摄影:骆璐,初审:曹灿,终审:胡立军)


联系地址: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电话:0734-8484934 EMAIL: maths@hynu.edu.cn